里里古鎮——一個沉睡在龍川江河谷中一個世紀的小鎮;這座“鹽城”在唐宋時期的輝煌,被當代資本主義浪潮沖洗得一干二凈。但現如今,歷史的痕跡仍然閃爍在里里鎮的大街小巷,整個小鎮仍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傳統城鎮格局。2019年5月10日,在雄厚的文化積淀之下,響應國家號召,以推廣全民名閱讀和文化傳承的國企書店“澹泊書院”在里里鎮開張了。
“澹泊書院”前廳。文中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仿古又精致的裝潢門面令書店在這條稍顯破敗的旅游街中有些格格不入,但在網上,“澹泊書院”項目被評價為是“建設書香社會的文化載體”,數篇報道中還曾多次贊賞到書店與文化的融合。從旅游經濟角度來看,書店似乎還能“對里里鎮進一步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助推鄉村振興起到積極作用。”這些贊美愈發引人好奇,澹泊書店究竟是怎樣鑲嵌在這座古城中的?當地人對書店的真實想法又是怎樣的呢?
安靜的書店背后,或是暗潮涌動的管理規則與政治制度之間的撕扯與平衡,或是經營實體與企業和政府之間的精彩博弈,亦或是中國城鎮化過程中政府與市場關系錯位的浮現。
“公共”的書店 “彈性”的管理
初次進入里里鎮,筆者就被這家書店吸引。在老街上,兩側商店的房子和裝潢帶有明清風格,掛著大牌匾、紅彩帶的澹泊書店格外光彩奪目。店內主要分為三個區域:前廳、后廳和庭院。一進門右手邊是字畫展示區和書架,其中最右側兩列是政府捐贈的可租借書籍。
整個內廳擺滿了里里鎮的老照片、老物件,有一張可供閱讀的大木桌和一張配有精美茶具的茶桌。內廳的右手邊有兩扇落地木門,門外就是鋪著小石子路的庭院了。庭院里有兩張圓木桌,桌上撐著一把碩大的手工油紙傘。木桌的背后是一個用鵝卵石搭建成的小池塘,池塘背后還有一個簡易公廁。這家書店“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其配置可謂是趕超國內一線城市的“網紅書店”。
書店內廳、后院
書店雖打著“公益”和“免費閱讀”的口號,70%以上的書都是用嶄新的塑料膜包裝好的,并且讀者不可在店內拆閱。可供閱讀的書不多,以政府捐贈的地方書籍、黨政材料和四書五經為主。店里的書都是“僅此一本,售完無補”,庫存也從未更新過。如若讀者想進內廳自習,則需要上交包包至前臺寄存,其理由是店長擔心“有人偷書”。書店內不提供水,小店長告訴我“茶水都是給領導喝的”。
從管理上來看抖音小店長時間沒運營,書店的營業時間彈性非常大。據當地居民反映,書店總給人一種“想開就開,想關就關,沒有人知道它什么時候開門”的感覺,而筆者在進行田野調查時也發現,書店的營業時間與時刻表吻合程度不大,卻與店長的個人生活時間有很強的聯系。從基礎設施上來看,書店未配備相應消防裝備、桌椅冒油、房屋滲水、瓦片開裂和紙傘損壞等問題一直懸而未決。而無論是管理還是基礎設施上所存在的疏漏,都似乎是歷史已久的“遺留問題”。店長對此類問題的態度卻比較消極冷淡,表示并不是自己的管理范圍,需要“上面的人”來處理。
觀光者與閱讀者的矛盾
游客是書店的主要客源之一。對于他們來說,書店更像是一個旅游景點、拍照打卡圣地。多數游客對書店的裝潢和內部陳設贊不絕口,看書和買書的卻很少。而對于許多當地居民來說,他們并不知道書店是某國企書店的一個公益項目,顧客可以免費借閱書籍。大部分在主街上做生意的居民只在書店開張時去過一次,他們的孩子反而是書店的主要客源。但因為書店開門時間不固定、不能撕開包裝膜閱讀、孩子們曾因為吵鬧而被店長轟出去等原因,人們對書店的期待和熱情與開張時相比消減了許多。
據筆者觀察,觀光者與閱讀者之間的矛盾沖突尤為明顯。有一天,筆者在前臺工作,突然從內廳跑出來一個小女孩,“姐姐,我和甜甜(另一位小女孩)在里面看書,那幾個阿姨就要給我們拍照,你快進來看一看。” 筆者和她來到內廳,發現里面除了她們還坐著一些帶著草帽、披著絲巾的阿姨們。她們有的在聊天,有的則舉著碩大的鏡頭對準正在看書的小朋友們,“哎,你看你這么好看,讓阿姨給你拍一張。”一時間,內廳變得鬧哄哄的。筆者雖婉言勸阻,但效果甚微。
還有一次,有一位戴著眼鏡的小男孩正倚靠在書架旁津津有味地閱讀,一對情侶正好走過來在旁邊拍照。那位女士靠在書架上擺拍,男士突然發現鏡頭里有小男孩,揮了揮手,“哎,你能不能讓一讓”。小男孩很靦腆,不敢說話,抱著書匆忙跑開了。
當旅游景點和閱讀基地這兩個雙重身份在空間里相遇,不免有一方暫時占主導地位,而另一方只能相應地妥協、退讓。在筆者觀察到的現象中,似乎被打擾到的總是閱讀者。從書店的建設上來看:一方面,政府想利用書店做品牌宣傳、吸引游客,提高古鎮知名度;另一方面,國企書店又想借澹泊書店的由頭響應國家政策、提倡全民閱讀。而正是因為書店空間的身份擁有多樣性,矛盾的火花在空間里碰撞得愈加激烈。
書店管理:參與方的不同訴求
筆者與多名政府工作人員交談中了解到,現在進澹泊書店閱讀的人并不多,但是作為文化旅游基地,書店卻是一個深受各游客和各領導、視察組的青睞的地方。政府在這個項目中并非看中“有多少人坐進去看了多少書,而是一條抖音小視頻、一段朋友圈,把里里鎮宣傳出去。”
里里鎮文化站站長向筆者介紹,“它(澹泊書店)的環境設施很好,是旅游區必備的東西,也是我們里里鎮唯一的門面。但是大家都嫌棄澹泊書店麻煩,沒有人管……現在是政治需要,所以開了,上面的(省)往澹泊書店里面貼錢,賣多少書沒關系。一般領導來里里鎮都會來澹泊書店走一圈。”
似乎正是因為政府將澹泊書店當成自己的“門面”,政府職員在書店的管理上其實有很大的話語權,而書店也在某些時候成為了他們的“私人會所”。
據劉店長描述,政府的人經常突然打電話讓她去書店開門。“我到了之后才發現,他們都是剛剛吃完飯,喝得醉醺醺的,大家坐在里面‘吹牛’。他們就在那鬧啊,大概鬧到十點多鐘也不走,我真的是沒辦法,我也不能一直等他們,家里還有兩個孩子要帶。我就讓我老公(鐘副鎮長)來喊他們走了。他們要是在里面把書什么的弄壞了,又是要我賠,我可擔不起這個責任……之后有幾個晚上那些人又來了,在書店里耍酒瘋,怎么都不走。但是那次到了差不多的時間,我就直接把鑰匙交給他們,讓他們關門了。可能他們也覺得不好意思,面子掛不住,之后就沒怎么來了。你看,管這個書店其實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筆者發現,書店內出現的種種“反常現象”與沖突矛盾似乎全都指向了書店的管理與制度問題。因為制度不明確而產生的“模糊地帶”讓各方在對管理問題上都有自己的空間與“靈活度”。而在權責分配的問題上,管理者則通過“我不知道”“不是我管的”等說辭推卸責任,讓空間中的矛盾逐漸發酵。為了摸清背后的管理鏈,筆者將從店長、政府和書店三個角度分析書店管理中的張力與平衡。
據了解,澹泊書店由政府和書店共同運營管理,實際管理人是店長。但是他們三方多數時間是通過電話聯系,書店負責人唐經理在開業三個月以來遲遲沒有來店里考察。對于店長所反映的基礎設施等問題,也一直沒有得到經理的明確答復。終于,在多方催促下,唐經理第一次來到里里鎮考察實地情況。筆者通過與鐘副鎮長和唐經理的訪談發現,政府與澹泊書店在協作中似乎存在許多問題,其主要爭端在于他們之間的協議以及正式員工的招聘。
從鐘副處了解到,其實政府和書店一直沒有簽協議。他的愛人和幫忙照看書店的女兒都不是正式員工,書店和政府也沒有發過工資。而且政府對澹泊書店的具體管理方式和書店的下一部發展計劃并不了解。此外,政府認為,在雇傭員工方面,政府只需要支付其部分工資。
對于這件事,書店的唐經理又有不一樣的解釋。在他看來,招聘書店管理人員是政府的責任,他方只負責管理與支付部分工資。“書店現在已是正式運營。澹泊書店和政府有一個合作協議:政府提供公益性崗位人員,按照公益性崗位工資收入發工資,然后澹泊書店再每個月補助500元的工資。但是現在鎮上的公益性崗位批不下來。而且最近政府換屆選舉,書記和鎮長都換了,又不是原來的那批領導了,他們又要重新了解,時間肯定就沒這么快了……他們現在找的人就是鐘副鎮的愛人,人員是有了,但是政策方面沒有落實到位,所以我們也不好開展工作。”
關于店長身份的模糊性,側面反映出政府與市場在書店建設中因職責不清而導致管理混亂。政府與市場的定位較為模糊,沒有理清可經營性、準公益性、純公益性等不同性質的項目,不同層級政府的投融資分工職責不甚明確,過分倚重地方財政資金。
基于店長從未收到過任何工資,店長對書店的管理開始有了自己的“小規則”與“新主張”。例如開門時間的彈性、不允許拆包裝紙閱讀、閱讀前需上交書包、拒絕提供茶水等。澹泊書店之前對此并不知情,但是在了解此情況后,書店方卻表示“我們也拿她沒辦法,畢竟現在人家在這里白干。”
而對于書店基礎設施修理的問題,唐經理則表示“會一次性解決”,但是表示沒有具體時間表。劉店長告訴筆者,這些問題她已經往上面(書店和政府)反映多次,但就是沒有人管。
從社會關系的矛盾到空間的矛盾
從澹泊書店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各個管理階層編織出一張程序技術發育不良、組織壟斷性卻極高的網絡。拖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而它一再地出現,造成的一個意外后果信息過濾。對政府來講,拖延作為一種信息過濾機制的成本是極為高昂的。“一次性解決”方案不僅未能割斷遺留問題這個尾巴抖音小店長時間沒運營,反而讓懸而未決的問題與矛盾愈演愈烈。
針對本文所描述的書店建構者的設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筆者認為這種落差或許可以被理解為是一種地方文化與國家文化之間沖撞。吉登斯在自己的結構化理論中將社會互動與空間緊密聯系在一起,他認為空間是滲透于社會建構過程的內在核心因素之一,空間是具有內在社會性的。而空間的建構由在空間中的行為者、群體或制度所決定。
雖然政府將澹泊書店定為農村文化服務陣地以及全民閱讀基地,但是這種至上而下的文化輸入在當地并未有很大成效。正如列斐伏爾所言,如果未曾生產一個合適的空間,那么“改變生活方式”、“改變社會”等都是空話。由于村民務農時間與書店營業時間沖撞、新媒體閱讀沖擊紙質閱讀以及鄉村文化資本積累不充足等現實問題,澹泊書店等最初設想并未很好地在里里鎮實踐。
從書店空間角度來看,政府制定的“實現兩年內在里里省開100家澹泊書店”的宏偉發展規劃是基于整體和全局的考量,是為了實現“促進城鄉文化產業發展、推動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的國家治理目標,而人民的考慮卻是更加的具體而真切,他們關心的是書店的實際作用、書店對自己生活的影響等。
結語
澹泊書店經營困局背后的神秘性與復雜性從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政府基于對社會的簡單化管理而制定的發展規劃常常與當地人的微觀生活世界之間出現斷裂,產生出理想主義的烏托邦與現實之間的鴻溝。這就給我們留下了另一個問題:那些看似不可逾越的鴻溝,為什么沒有直接導致系列政策的直接失敗?
從政策執行層面來看,雖然眾多的現實問題常常復雜到讓人難以預料,但政府的政策從制定到執行的過程中,不同利益、目標的群體在不斷地進行多元互動,并圍繞一系列社會問題形成了國家、基層政府與人民之間的競技場。正是因為中國社會運轉的特殊機制中所包含的嘗試與創新等特性,使得這些看似“失敗的”宏觀的發展規劃最終能夠執行,并對中國鄉村社會產生一定影響。
(文中地點與人物均為化名。作者白雪純系牛津大學化學系本科在讀生。本文改寫自作者參與第十屆青年社會領袖田野營撰寫的田野報告。青年社會領袖田野營由新南社會發展中心主辦。)
請立即點擊咨詢我們或撥打咨詢熱線: 18942620423,我們會詳細為你一一解答你心中的疑難。項目經理在線